最近央视10频道播放了一档有关筱丹桂、张春帆的节目。觉得节目里采用的有些资料画面颇为眼熟,于是翻出手头的一些《越剧报》、《戏剧画报》的报纸原件,一查,果不其然。 记得第一次接触《越剧报》、《戏剧画报》》、《戏世界》等,是上海图书馆新馆建成之初。那时馆里有规定,只能阅览翻拍的微型胶卷,而不是原件,并且还需有从事相关工作的单位证明介绍信。不能阅览报纸原件可以理解,保护文物嘛。但要单位证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专业人士也未必人人有俺这么诚心诚意地去收集查找资料。纳税人想了解本国一些戏曲历史资料,还要迈过道道人为障碍。难怪戏曲侯门深似海,乏人问津! 好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个证明还难不倒俺。 从管理员那里接过一盘盘胶卷,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绕接到放映机上,然后打开案板下的反射灯,慢慢轻摇右边的手柄,啊~~,眼前立刻清晰地显现出一页页泛黄的报纸影像。 在图书馆泡了大半个月,收获不少。感受比较深之一:透过当年报纸上那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报道内容,各个散乱的阅读节点到最后会很自然地衔接起来,梳理出一个大致的方向脉络,也对那些现今早已成名成家的越剧大家们的艺术成长经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理解。换言之,本来他们在我心目中是一步到位的光辉形象,只可远观。现在则感觉可以更近距离更人性地触摸到他们。这种感觉很奇妙,类似有时被一部陌生的外国著作吸引,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触摸到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起伏。不见其人,胜于见其人。对于俺这样生活中比较忌讳跟人走近的异类来说,这不失为最能接受的相识相知相处的合适方式。 外挂相册不稳定,重新补贴图见下面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