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一叶兰舟凌波去 → 当前帖子
 
题目:我收藏的结婚证书 回复: 0 浏览: 751
^_^!
表情: 作者:linou 时间 2007-4-3 22:45:50 序号:738
 
  我收藏的结婚证书

由于对婚姻文化的兴趣和对印刷品款式的兴趣,收藏结婚证书便是收藏品中一个随遇而得的品种了。
据上海一位收藏结婚证书的资深人士说,近五十年来上海的结婚证书品种有二十多种,而在这以前的结婚证书品种也难以估计,因为民国年间在一些文具店都自印一些空白结婚证书供人购买的,如同现在文具店里卖的空白奖状一样。
因为并不想做专业的结婚证书收藏家,所以我在收藏结婚证书时总是挑一些有代表性的结婚证书,既能作为婚姻文化的特别佐证,又是印刷品款式中的一些特别佐证。
人类的婚姻史是十分漫长的,而婚姻用品的存在也有很悠久的历史。远的不说,较近的如汉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她们的婚姻就展示了庞大的婚姻用品的规模和中国的婚姻用品文化。而其中的婚姻证书如同国书,更是十分珍贵的宝物,能收藏那个年代的婚姻证书,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恐怕连国家级的博物馆也很少收藏。据我所知,北京的国家档案馆中收藏的明清档案中有些涉及皇家大婚的档案,而宋元时的档案真是凤毛麟角,很少见了。史书中常见公主下嫁,可见过这种公主下嫁的婚姻证书吗?我们只看到一些皇帝口谕。
随着对婚姻证书的了解,我们发现中国人在清代以前只有男女双方传递生辰八字的“婚柬” ,那是订婚用的,而在正式结婚时是没有证书的,见证的是一场婚礼和几天婚宴,或者是双方交换的信物。而离婚则是一纸“休书”,由于那时离婚率极低,自然这“休书”就更是少见的稀罕物。
我收藏了一份早年的“婚柬” ,是用大红纸折叠成一个一尺长、三寸半宽的折子,这个折子是民国二年(1913年)时广东新会县一个叶家的祖父为了嫁孙女而向梁家求婚的“婚柬” ,也就是这样一个折子,决定了一对青年男女今后的悲欢离合。从“婚柬” 中可见,这个叶家与梁家也曾是姻亲,而在当时求婚用语中的“海誓山盟” 等词语,实际上都是两家的长辈们在说话,与那对将要成亲的青年男女没有什么关系。更有意思的是,求婚者还胪列了三代籍贯,以示门庭的清白正派。这个“婚柬” 是旧时代长辈们包办婚姻的有力证明。
到了民国十五年,那时也还有“婚柬” ,虽然这个大红纸折子仅仅是个订婚的证书,可竟然还贴上了中华民国的印花税票,盖上了有“双喜” 字样的验讫章。知道当时订婚时要贴多少钱的印花税吗?一个“婚柬” 要交四角钱,贴上一角一张的印花税票四张。我收藏的这个“婚柬” 是河北肥乡县王家在北京订婚时交给女方的,上面全是男方的二代籍贯和简历,连弟、妹的学历都要写上,可见当时虽然已不是父母包办,而女方还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
民国后期,订婚实际也进入了一种准结婚状态,双方郑重其事地签订了订婚证书,办了订婚宴。只是结婚即可进洞房,订婚还处于友好交往状态,那时赖婚的事总是不多吧!因此那时的订婚证书和结婚证书在意义上是差不多的,从订婚证书和结婚证书的样式上看也差不多,都有订(结)婚人、证明人、介绍人、主婚人。那时的订婚证书和结婚证书上都没有贴中华民国的印花税票,不知是什么原因?而在一些集团结婚的证书上还有贴中华民国的印花税票,是集体婚礼不方便逃税吗?
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时的结婚证书在制作上也款式很多,除了有纸质的,还有裱有绸缎的,除了有一般大红纸面折子的“康乐证书” 、绸面折子的“龙凤证书”,还有用手绘的绸面“国画订婚证书” ,还有用锦缎盒精装的“鸳鸯证” ,除了有用红纸筒装的,还有用马口铁筒装的,说明了对这件人生大事的重视和珍爱。而我收藏的一件“宁波旅沪同乡会第三十五届同乡集团结婚证书” ,更是装帧精美,这是宁波旅沪同乡会专门印制的,红纸筒、黄丝带,缎面证书上还贴有男女双方照片,并有同乡会会长虞洽卿、方椒伯证婚并签名盖印,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婚姻见证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人民政府尚未正式实施婚姻法之时,结婚证书也有还是沿袭了过去的一些样式,只是贴上了新的标签。我收藏有一件1950年1月1日在上海大上海集团结婚社结婚的证书,用的是中华民国的年号,贴的是中华民国的印花税票,加盖了人民币五十元的字样。那个结婚证书上有大上海集团结婚的印章,但结婚人、介绍人、主婚人都只有署名没有盖章,而只有证婚人盖了章,估计这证婚人是集团结婚社的人,而结婚证书也是由大上海集团结婚社发的,结婚时却忽略了让结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盖章的仪式,所以没有盖章。
而在人民政府正式实施婚姻法之后,有一段时间仍没有正式的结婚证书,我收藏的1952年由上海市人民法院公证处发的结婚公证书,就说明了这一点。那张16开白纸印着红花边黑字的证书上,贴有男女双方照片,盖有“上海市人民法院之印” 的大红方印,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简朴风格。
据一位收藏结婚证书的资深人士考证,上海由人民政府正式颁发结婚证书约在1954年。而我这儿收藏的有一张1956年的横式结婚证书却很有意思,尽管在这个证书上有结婚人的名字、性别、年龄,也有区长署名盖章,但因为这个证书上写了1956年1月1月,旁边还批注∶日期误。这是一张应该作废的证书,不知怎么却没有被销毁?居然还是发到了结婚人手里。
以1957年开始,上海颁发了直式的结婚证书,到了文革期间又颁发了毛主席语录的结婚证书,不同的是,文革前的结婚证书上盖有区长的签名章和政府公章,而文革时的结婚证书上只盖有革命委员会的圆形公章。同样,在结婚证书上都不用结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等签名盖章了。那时的结婚证书都不用贴男女双方照片,这不知是出于什么想法?可能是不怕不认识吧!
婚姻是人类感情生活和延续后代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未来和他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结婚证书则是在研究人类婚姻本质时对我们能有所启迪的一个证明,收藏结婚证书能让我们去感触婚姻中的悲欢离合,也能感触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当然,除了结婚证书,婚姻文化中还有些东西也是很值得一藏的,比如结婚时用的婚宴请柬、收礼的礼簿、送礼的礼单等,都是研究婚姻文化和当时社会经济水平的很好的见证。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东方文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