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一叶兰舟凌波去 → 当前帖子
 
题目:我收藏书的档案 回复: 0 浏览: 647
^_^!
表情: 作者:linou 时间 2007-4-3 22:43:56 序号:736
 
  我收藏书的档案

藏书是一件有乐趣的事,而藏书的档案,则是一件有点意义的事。
记得过去看到一本出版史料书,前面的照片上有一张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早期著作权合同,而且是严复签订的,让我感慨了一阵。这种合同,现在一定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些,而私人收藏就不多了。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一些书香门第的家庭也未必都藏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旧文件,流失也只能流失了。
后来自己做了编辑,又正好逢着出版印刷业由热兵器转冷兵器的发展,由烟薰火燎的浇铅字到现在空调间里电脑排版,使我更体会到近二十年出版业中还有不少东西在流失,于是对这一行的东西注意起来。
在印刷厂里,常有一些作者的手稿交工人排字、校对,有些单位把原稿整理后归档,或者应一些作者要求归还作者。但也有不少就因各种原因留在了印刷厂,特别是印刷美术图片和封面设计稿,大多数都在厂里留作质量检验用了。隔了十几年,随着印刷厂和出版社的人员变动、机构改革、办公室迁移,一些手稿和校正样流失到废品回收站,再经过一些收废品者的删选,进入了旧书或古玩市场。
收藏作者原稿,可以看看作者写作时和修改时的心路历程。而看看校对样更能看到当时编辑对作者的态度,有时还能看到当时的人际关系、时代特色。
要说我收藏的最好玩的原稿,那是几本《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文字剧本稿。六十本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印过多次,属于连环画的经典作品,整套连环画原稿自然已成了国宝级文物,可谁知道这套连环画的文字剧本稿竟然会散落进上海的藏宝楼市场。当时我看见有二十多种,倒也没打算买,因为价钱在我看来也不低,可当我在翻阅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时,忽然有了灵感,挑几种名家手稿也不错啊,于是咬咬牙买了几本。至今,当我手持这几本文字剧本稿还是很得意的,《三顾茅庐》、《定军山》、《水淹七军》、《走麦城》,名家名作,全中国有不少人拥有六十本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可有几个人有连环画的文字剧本稿本呢?
我收藏了一些名人的原稿,那些原稿和发表时当然是不同的。被删去的部分也很有意思,有些是不便透露的事,如某某领导人曾对某某有过评价,可编辑认为不便透露,于是红笔上去一抹了之。也有某某人在文中有些话触犯“时忌”,于是编辑大笔一圈,整段圈掉了。
至于收藏的校对样就更有研究价值,因为校对样中反映了作者和编辑在原稿向书籍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在赵景深先生的《英烈传》校订本中,几乎每三页夹了一个条子,还在序上夹一条子说∶后半段问题很多,必须重写!
我收藏的《楚辞通释》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部很有名的书,这本书的前言中,可以看到作者和编审者来回改动的笔迹,虽然我不知道写这个前言的人是谁?也不知道编审者是谁?可我在这儿看到了三十年前的紧张气氛,你看∶他的思想当然也跳不出封建的圈子以外,我们不能对他有过高的要求。编审者夹了一张条子∶“不能对他有过高的要求”不妥。再看∶在今天,这种活命哲学尤其值得批判。编审者又夹了一张条子∶“这种活命哲学尤其值得批判”似又把王夫子说得一钱不值了。真是十分有趣!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收集印刷过程中的一些物品,如打样的纸型;初印的样张;一套彩印图片的每一套色印样;呈送上级领导审查的精印毛主席像打样样本;铅字字体样本;珂罗版玻璃片等等,有些只有一件的物品,可能一些印刷厂的档案中也未必有了,印刷博物馆中可能会有一些吧!
有一次,我特别在意的一件物品在拍卖会上出现了,那是一本特大的书,尺寸大过现在的对开报纸,是一本《五经大全》的石印底本,这是用做巾箱本石印用的,一手馆阁体的小楷令人敬佩。起拍价是500元,后来以1500元成交,我叫到1000元就停了,可这么大的石印底本确实少见。
另外,还有一些东西也属于书的档案,收藏一些也很有意义。如发稿签条,上有编辑的意见,决定对此稿的用与不用。再如∶作者的投稿信;编辑为一本书与作者的来往书信;出版合同等等。
还有,我还收藏了一些近百年来的购书发票,那也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一些名人的购书清单,是研究他们读书买书生活的极好佐证。
书是读书人说不完的话题,而书的档案又引出了一个接一个的话题,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东方文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