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歌尽桃花扇底风 → 当前帖子
 
题目:转贴:姚水娟是越剧改革的旗手 回复: 0 浏览: 1082
^_^!
表情: 作者:东方红 时间 2006-12-15 22:15:13 序号:558
 
 

新编《嵊县志.姚水娟傅》写着:「姚聘原《大公报》记者樊迪民任编导,为女子越剧设专职编导之始。先後主演《花木兰》、《孔雀东南飞》、《啼笑因缘》等新戏.还试用软片布景和灯光,改革舞台装饰,获得观众好评。」而在《女班演员》袁雪芬栏下写着∶「袁力主越剧改革.树起「新越剧」的旗帜,确立编、导、演、音、美五位一体的艺术创作制度。二两相比较即可明白,在修新志者看来,姚水娟只是「设专职编导之始」、「改革舞台装饰」而已.而袁雪芬则是「力主越剧改革.树起「新越剧」的旗帜」的越剧改革的举旗人物。那麽历史是怎样的呢?由於我生得晚。末能亲睹,因此没有发言权。但最近读了樊迪民的《姚水娟的艺术戏路》,王文娟的《我的名师竺素娥》,范瑞娟的《忆越剧故乡嵊县和姚水娟》,魏绍昌的《(姚水娟传)续後校补》,以及钱法成主编的《中国越剧》等文献後,觉得对於越剧改革史的问题,值得思索,值得研究,值得讨论。

范瑞娟在她的《忆越剧故乡嵊县和姚水娟》一文中写:「如果把施银花等老大姐称为二十年代越剧史上的代表人物.那麽姚水娟则是三十年代越剧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其论颇为中肯。且看历史事实: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九月,上海《戏报》、《戏世界》、《戏剧世界》等联合举办「谁足越剧皇后」的评选活动,姚水娟以压倒多数票当选。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春,〈姚水娟专集〉出版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挥毫在书上题了「水娟艺家越剧皇后」八个字。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这「三花」曾二次打入上海都遭失败,姚水娟是越剧史上第一个在上海站住脚的人。由於她在上海站住了脚,才会使许多科班陆续来到上海,产生五大名旦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在同时同地共同打对台演出的盛况。越剧打入上海取得成功.是越剧能够在江浙一带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十年代初,越剧尚处於「路头戏」状态,在剧本上没有准词.在表演上没有准场子、准动作、准地位。师傅教戏时,让弟子背熟各种「赋子」,而且都是口授,言传身教而已。如丑角唱的〈街坊赋子〉是∶
一本万利开典当,二龙抢球珠宝庄,山珍海味南货店,四季发财水果行,五颜六色绸缎店,六六顺风开米行,七巧玲珑江西碗,八仙楼上开茶坊,九曲桥畔中药铺.十字街头闹嚷嚷。
再如《夜景赋子》是∶
一轮明月吐清光.二手关好门和窗,三角街口红灯挂,四面城门把门上,五方客店都投宿,六街三市早打烊.七星宝塔红光透,八宿星斗闪银光,九曲河畔停船舶.十方淹寺钟鼓响。

这种「赋子」,学得越多越好,演员在台上可以左右逢源.随意套用,随编随唱,唱词和手此身法步.随心所欲,根本不固定。是时越剧在唱腔上尚处於四工调时期,还不成熟。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秋,姚水娟在观众的一片捧场声中,能清醒地看到越剧发展存在的隐忧和自己的弱点。她感到演「路头戏」,唱词翻来复去,都是老一套,又尽演老戏.耽心会演坍。於是,她决心改革越剧,开拓新路。促使她改革越剧的另一个原因,是被月桂进入上海以後对她带来的威胁。姚认为筱丹佳扮相比自己漂亮.唱做胜自己一筹,被丹桂又会演香艳戏.觉得自己不如她。她决心通过改革越剧来改变自已的劣势。姚通过她的女友张星祯介绍,请《大公报》编辑樊迪民作编导。於是.越剧史上产生了第一位名副其实的职业编导。

范迪民为姚水娟编的第一个剧木是《花木兰》。《花木兰》的演出,因为是剧本戏,演出效果好,被中外报纸评为好戏,英文《大陆报》还发表评论文草,刊登了姚水娟的《花木兰》大幅剧照.因此轰动全上海。从艺术形式上讲,《花木兰》标志着越剧从「路头戏」、半「路头」、牛「肉子」走向了「剧本戏」。虽然其时编导制还不健全,但这无疑足越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一个重要开拓,它打破了过去越剧界死死抱住老剧的局面,为越剧开辟了新的天地。从艺术内容上讲.《花木兰》对当年在日寇压境之下,尚纸醉金迷於上海租界的人们,足起到振聋发愤的作用的。这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剧目,突破了越剧只演才子住人的范围,开拓了越剧的题材。

由於姚水娟把演不演新剧看作是有关越剧命运荣枯的大事,因此,又请樊迪民编了现代戏《蒋老五殉情记》。要演现代戏,需要布景配备,为此,姚请话剧团专绘布景的陈明勋设计绘制布景。在闭幕换场时,又创造幕外戏,不让观众闲坐久等。在戏处理上,打破了一桌两椅的传统,用了实景,人力车等地在舞台上出现,并运用折光和追光来演染剧情。姚水娟还从观众席中出现,从台下走到台上,更是打破了戏曲的常规。《蒋》剧的演出,又得到观众的欢迎,连演六十三场,创越剧票房的最高纪录。这出戏是越剧女子文戏走向现代戏的开始,冲破了女子文戏只会演古装戏,开拓了新的戏路。姚水娟是越剧演现代戏的带头人.为以後越剧演现代戏开了先河。这无疑又足越剧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和创新。姚水娟演现代戏的改革活动,对筱丹桂等越剧明星有很大的影响。

从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秋到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夏,樊迪民先後为姚水娟编了十一个剧本∶《花木兰》、《孔雀东南飞》、《遗腹子》、《蒋老五殉情记》、《杨乃武与小白菜》、《燕子笺》、《啼笑姻缘》、《冯小青》、《钗头凤》、《玉洁冰清》、《泪洒相思地》。在这十一个剧本中,就艺术性而论,可以说《泪洒相思地》是姚水娟的代表作。该剧由胡知非编唱词,樊迪民编白口,胡知非导演.邬长贵绘布景。鼓板的指挥,音乐的配合.都合作得很好。

《泪洒相思地》「完全采取剧本制,有准词、准场子、准地位、准动作,也就是正式实行编导制(见樊文)。」为越剧开创了完备的剧本制的先例.这在越剧发展史上具备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出戏连演八十四场,加上以後重演,共二百零二场,又一次破越剧上座的最高纪录。

姚水娟在《燕子笺》中,一人饰了两个角色,既饰风流妓女华行云,又扮闺阁千金郦飞云,这在越剧史上也是个创举。在《啼笑困缘》中,又进行服装改革。排演前多次观摩费穆正改革的话剧《红尘》.向话剧吸取了不少表演经验。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八月.姚水娟在上海龙门大戏院演出由戈戈编剧、张石川导演的时装戏《大家庭》。同年同月八日,《申报》对此发表了《越剧弃旧条规,走新途径》的评论。姚水娟聘请编导获得成功后,引起连锁反应,一些有名的演员、剧团,也开始聘请编剧.编演新戏。

另外,「越剧」这个名字也是姚水娟定的。据樊迪民回忆(以下内容见)《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樊迪民.《姚水娟的艺术道路》,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在上海,无论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都用的是「的笃班」、「女子文戏」、「绍兴文戏」等不同称谓.叁差不一。由於爱看姚水娟戏的观众越来越多,激起了姚水娟的雄心壮志「我就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她一连串六个「越」字,大大震动了樊迪民为剧种正名的心灵。嵊县是绍属之一,绍兴占称「越州」。樊迪民把「正名」的设想告诉了姚水娟.姚毫不犹豫地说:「我赞成改名,通知蔡先英(即萸英)从明天起,海报和广告改称「越剧」。」第二天樊迪民又写稿给茹勋编的《戏剧报》.刊出正名为「越剧」意义的文章,告诉观众。从此。各报广告便统称为「越剧」了。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姚是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越剧改革的旗手,她对於发展越剧。贡献至钜,她「是女子越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越剧》。评论历史人物应该实事求是。姚水娟虽然头脑清醒,胆识过人,改革就突出,但无庸讳言,她尚未涉及越剧音乐的改革。音乐的改革,是戏曲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是地方剧种越剧音乐的改革,是袁雪芬和范瑞娟等明星完成的。三十年代末.袁雪芬还在上海大来剧场演二牌花旦。到了四十年代初,这位二牌花旦拔地而起,破空而出,在排演《香妃》时,首创「尺调」。这种曲调很快地流传开来,成为越剧的主腔。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范瑞娟在演出《梁祝哀史》时,又把京剧「二黄」、「反二黄」的转调手法,吸取运用到越剧中来,形成了「弦下调」,为越剧曲调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此,「尺调」、「弦下调」和「四工调」,成为越剧的基本曲调。随着袁派、范派、尹派、徐派、傅派、王派、戚派、陆派、毕派等流派的产生.越剧进人了鼎盛时期。姚水娟和袁雪芬,是不同时期越剧改革的两位旗手。

笔者认为在此尚有几个问题应该阐明清楚的∶
一、姚水娟对越剧发展的贡献.是改良还是改革?对於这个问题,高义龙着作《越剧史话》把姚水娟的历史功勋归结为六个字:「改良女子文戏」。笔者不知高义龙作这个结论的根据是什麽?笔者认为,越剧改革归根结蒂是艺术术形式的改革。姚水娟对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进行了改革。姚水娟领衔主演的《花木坝》、《卧薪尝胆》(又名范蠡与西施》)等新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姚又领衔主演《蒋老五殉情记》.这完全突破了才子佳人的范围,扩展了越剧的题材。这是艺术内容上的改革。在艺术形式上。革除「路头戏」,采取剧本制、编导制,有准词、准场子、准地位、准动作。我们完全有根据可以这样地说∶
第一个结束「路头剧二.建立编导制度的足跳水娟,而不是袁雪芬。
第一个扩大越剧题材,艺术内容与政冶结合.宣傅抗日,宣傅爱国思想的是姚水娟,而不是袁雪芬。
第一个演现代戏的是姚水娟,而不是袁雷芬。
第一个贯行舞台布景、灯光和服装改革的是姚水娟,而不是袁雪芬。
第一个向话剧吸取表演经验的是姚水娟,而不是袁雪芬。
袁雪芬主演《香妃》时,创立「尺调」,这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也其有划时代的意义。音乐是地方剧种的标志,音乐改革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舞台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编、导、演、昔、舞台美术是个统一体,不能缺一的。音乐改革是艺术形式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袁雪芬主演《香妃》时虽在音乐上有了重大突破,但就题材而论.是无法与姚水娟主演的《花木兰》相比的。有花木兰》是明确宣传抗日爱国思想的。当时扮演《花木兰》番将的毛佩卿.化装时在上唇画了一小撮「小胡子」。这「小胡于」象徵日本鬼于。当演到番将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时.观众大笑.掌声雷起。此剧的演出引起了「天香发现炸弹」的盛传。天香剧院成了宣传抗日的据点。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姚水娟、毛佩卿等不顾个人安危,不演才子住人戏,而带头演宣传抗日的戏,这才是中华儿女的英雄本色,也是越剧发展史上最大的改革。又,姚水娟聘请专职编剧、导演,借重知识分子的力量来更新剧种,这是越剧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姚水娟是越剧改革的旗手,说姚水娟对越剧发展的贡献仅仅是「改良」而不是改革.是缺乏根据的。 卜

二、越剧改革不是靠一、二个人所能完成得了的。越剧在二十年代以前.卫梅朵、张云标、马潮水等就开始改革音乐。二十年代「女子文戏」兴起後,施银花等又发展了「四工调」"三十年代,姚水娟如果不是得到她的师姐、越剧改革家之一竺素娥以及另一位搭配李艳芳的支持.如果不是得到编导樊迪民、胡知非、戈戈、张石川、李倩萍以及布景画师陈明勋、邬长贵的支持.如果没有鼓板指挥以及琴师的密切配合,是不可能取得越剧改革的钜大成就的。同样.袁雪芬、范瑞娟如果没有琴师周宝才的密切配合,也是不可能创造「尺调二和「弦下调」的。越剧如果没有各种流派的产生,就不可能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剧改革不是靠一、二个人所能完成得了的,而是靠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其实,越剧发展到五十年代,还在实验.还在改革。姚水娟就在那时叁加了浙江越剧团男女合演的实验活动。浙江的男演员田成效、江涛、阮敏、方海如、郑瑞棠、何贤芬,女演员薛莺(小傅金香)、王爱勤,编导张骏声
.著名作曲家周大风等,都在改革越剧。八十年代由於经济的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歌舞的兴起,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越剧的票房价值已不如从前。於是,又出现了郭福英、张榕华、江涛等越剧电视连续剧的编导。他们编导的越剧电视连续集,多次获奖。在新的形势下,越剧又在改革。

三、如何评价姚水娟和袁雪芬对越剧所作的贡献。如前所述,越剧改革是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中又有突出的人物,这些突出的人物就是旗手。姚水娟是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越剧改革的旗手.她的主要贡献是把「路头戏」改革成编导制.确立编、导、演、音、美五位一体的艺术创作制度。袁雪芬是四十年代越剧改革的旗手,她的主要贡献是越剧音乐的改革,这对越剧各种流派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两次改革,是越剧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由於这两次改革的成功,才能使越剧成为当代中国的第二大剧种。四十年代是承接三十年代而来的,袁雪芬不可能割断历史进行创新,因此,她不可能不受到姚水娟越剧改革的影响和启迪。姚水娟扩大基础在前,袁雪芬发扬光大於後。姚水娟和袁雪芬,是越剧发展史上两颗灿烂的星。这是嵊县的骄傲。一切扬袁抑姚,扬姚抑袁,都失之於偏颇。新编《嵊县志》把越剧改革的功劳只归於袁雪芬一人,抹煞姚水娟改革越剧的历史功勋。把姚的成就归於袁的栏下,这不仅违反历史真实.而且对姚水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剡叔
摘自〈嵊讯〉第13期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东方文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