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越剧戏班,一代传一代,留传下许多习俗戏。如翻串戏、节气戏、义务戏、花会戏、化缘戏、讨饭戏、封箱戏、承头戏、彩头戏、堂会戏等。现分别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翻串戏。戏班历来有生旦净末丑行挡之分.演员各攻一专行,翻串戏就是一翻常规,演员不扮本专行角色,如旦行演员师大面.丑角、老生、小生行演员扮旦角,这便是「翻串」。若全剧都是翻串角.便称「翻串戏」。 「翻串戏」据说始於清代。当时慈禧太后为寻欢作乐,别出心裁.命进宫的戏班,翻串演出。使演员在台上手足无挡、洋相百出。而西大后却捧腹大笑。这一“恶作剧”,被後人作为赢得观众笑声而留传下来。 越剧戏班演翻串戏,常在春节封箱停演放假前进行。每当翻串戏广告一出,观众、尤是越剧迷,便纷纷订票,争先目睹自己崇拜的「角儿」翻串角色的风采。为此.号召力大.能招徕观众,戏馆老板满意。演职员可多分包银一工资一,回家可有过年之费,皆大欢喜。何时戏班已成习惯,人人盼望「一年两头红」,年初开锣红。年底封箱红。年底封箱红意欲愿给来年带来开锣红,大吉大利。鉴於这一愿望,翻串戏人人争相上台亮相。包头戴琛插花惯了的旦角演员,一翻常规.戴上簿口∶风度翩翩、洒脱的小生演员,却去装扮啊娜多姿的闺阁千金。她们一上台、一个亮相,引来一阵掌声和喧哗之声、欢笑声。 一本戏.角色有限,戏班演员多角色少,怎麽办?加演《八女跑车》「突头戏」,男角演员扮千金小姐坐在车上,女角演员扮男车夫、推车上古.跑圆场、定交又、绕S形.慢走、快跑,跑上几个回合。车上「小姐」举手频频向观众致意,台下观众指手划脚大喊大叫.笑声、掌声、喊声、口哨声跃成一曲杂乱无章的「交响曲」,八车推下台.「戏」也结束,正本戏再开演。这纯是寻开心、胡闹,可旧时谁来阻止,只是有的戏班不演或少演,演了也很认真罢了。如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上海大来剧场演出翻串戏《西厢记》由小月衰雪芬饰张生.小生张桂莲扮崔莺莺,小生陆锦花扮红娘,老生吴小楼饰崔郑氏,小旦戚雅仙饰琴童。但她们不是求得观众一笑.更不卖弄噱头。而是由南薇编写剧本.并由他导演,经过认真排练才搬上舞台.演出效果很好。 「节气戏」 又叫「节次戏」或「应时戏」,农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日,戏班在节气日演与节气有关传统的戏,就叫「节气戏」。越剧不仅有节气戏.还有「节气赋子」.如∶ 立春梅花分外艳 雨水红杏花更鲜 惊蛰芦林闻惊雷 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 谷雨嫩荼绿成片 立夏桑籽樱桃红 芒种养蚕又种田 …… 但是,戏班演节气戏,总是在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献演∶春节演彩头戏(在「彩头戏」一节详述),五月端阳节演《白蛇传》、八月中秋节嘀《嫦娥》《唐明皇游月宫》《阴阳河》等戏。这些戏都与气节传说有关。戏班无不遵循旧习俗、到时上演节气戏。演戏者如此,观众也如此.逢到节气日,使会自觉地进戏院看节气戏,以示怀念「白娘子」、「嫦娥」和 欣赏仙、神之美丽动人的故字。为此,凡节气日演节气戏观众特别多.戏院老板便利用节气日多赚钱,把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要戏班演《观音得道》或《观音出世》,七月七日为「七巧日」上演《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甚至把七月十五日兰盆胜会期大演戏中有阴审出鬼的《阴阳措》《活捉张三郎》《乌盆记》等戏。并不顾剧班是否愿意,硬要出演。 民国三十一年,号称「闪电红星」的名旦支兰芳在上海演出,农历八月初一、演《对头》,当夜呕吐,神志模糊.患上赤痢病,一直身体虚弱。中秋节到了.老板决定要支兰芳主演拿手戏《阴阳河》.姐妹们劝支兰芳改演《唐明皇游月宫》,这样可减轻负担。可支怕得罪老板,也考虑到该剧是自己的拿手戏,许多观众久久盼望、慕名来看。便不顾身体疲劳,带病坚持演出。 《阴阳河》主要情节是说女主人李三娘与丈夫於中秋夜到花园赏月,景色迷人、情景相融,流连忘返,夜宿花亭,冒犯天庭、得罪嫦娥。罚李三娘到阴阳界阴阳河挑水.以赎其罪。支饰三腺.为演好此戏,她早年定制二十多斤重水桶一双,在扁担与水桶上装上无数五彩小灯泡。李三娘挑水桶上场後,舞台灯光突暗,唯有水桶和扁担上小灯泡故光,熔摺闪烁。随着支兰芳平时练就的轻似飞云的圆场步、雀步、云步、移步时而旋转飞舞,时而弯腰翻身,巧彩灯光随演员动而动、 随演员舞而舞.真是五彩光亮龙飞凤舞,观众看得眼花了乱,无不喝彩,掌声雷动。 这挑水一场戏技巧难度大.体力消耗强.连唱带舞不间断.支兰芳因抱病上台.戏演完了.人也倒下了,以致病上加病,又患重伤寒,後转化为腹膜炎。经一月多治疗禾愈.於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农历九月十四日)晚七时许,心脏停止跳动。终年才二十一岁。「一代红星」未曾婚配,过早陨落。 「义务戏」与「花会戏」 义务戏、花会戏是解人难、助人乐性质的演出。旧时戏班成员,多出生贫寒,为生活所逼而进班。进班後大部份是低薪人员。俗语说∶大有不测风云、人有月夕祸福。演职员难冤有天灾人祸,自身无有、家庭也难免,一时经济困难无法解决。危难者无奈会求助於姐妹们。有时班内姐妹也事先了解到某人之难,想方设法帮她解危,如何解决呢?演戏,把收入赠於危鸡姐妹,这就鹊了兄弟姐妹之义务。这样的演出,就叫「义务戏」。 「义务戏」一般都有「台柱」演员出面向老板和全班人员提出.老板怕得罪主要演员,不便反对。姐妹们则认为谁无天灾人祸,何况戏班有此传下来之规约,都会积极支持。因此.老板、演职员人人愿意尽义务。危鸡苦在获得一夜或二夜 的收入赠款後,为答谢大家的支持援助.演出当天的戏班人员伙食费、夜点心,都有她(他)负责支付。 「花会戏」 它与「义务戏」所不同的是受益者不是戏班成员,而是戏院的案目、茶房、票务、总务等勤杂人员。他们一般受戏院老板雇佣.为演出、为戏班服务,工薪较低。戏班在戏院演出一段时间後.合约期满要离去之前,演出一场 .将收入赠给他们(老板除外)作「红利」平分,这场戏就叫「花会戏」。 「花会戏」在浙江县城戏院常演、而嵊县则更盛。三十年代中期.姚水娟、竺素娥戏班在嵊县城隍庙戏馆演毕离去前,主动演「花会戏」,并选拿手好戏《红案烈马》公演.戏馆爆满,收入可观,戏馆杂务人员所得「红利」优厚。曾是当年戏馆杂务人员现尚健在、已八十有七的金水妹老婆婆.提起当年分红利一事,使夸姚、竺为人厚道.传为佳话。 「化缘戏」与「讨饭咸」 这两种戏性质相同形式也相同,只是戏的内容含意不同而已。 旧时戏班里,按戏的情节故宇发展.常有戏中角色化缘或讨饭的情节。角色便跪在台中,面向观众换化或讨。化缘者称「化缘戏」.讨饭者为「讨饭戏」。凡此情节在台上一出现,观众就会纷纷向台上掷铜板、角币,如《合同纸》一剧.田素贞离家上京寻夫.途中落魄.暂住尼掩,被尼姑所逼迫,强要她上街化缘。这就是「化缘戏」。《琵琶记》中赵五娘、「剪发卖发」身跪当街.这是乞讨;《三宫堂》(《秦香莲》)携子带女上京找夫,潦倒中途,当街求乞,都称「讨饭戏」。戏码演.化缘或讨饭.角色 演员便跪台中.等待观众施舍,戏不再下演。有时,观众很少施舍.戏便冷场,不得不续演。但大多是有施舍的。好心观众会掷上几个铜板,有钱人也有掷角币的。而事先知道自己崇拜或抱有不良企图的阔少、老爷们会用红纸包上银元往上掷.并写上自己姓名.指定送给「乞讨人」.以表捧场、讨好的示意。但也有地痞流氓和不怀好意的少数人、掷甘蔗韶部头、石块的.有的则准备了一大把铜板,一个一个对准演员头脸掷。而演员一不能用手挡、二不能用跪垫掩、只能把头低得更低罢了。待所谓化缘、乞讨一段时间後,由值台师傅上台拾起铜板.演员便可起身.道一句「感谢过路仁人君子」接着演戏。这种糟塌艺术、污辱演员的戏,旧时常有所见。因为「化缘」、「讨饭」得来的钱,老板、班长无权过份,是作演职员「红利」分摊的(乞讨人双份),以作生活费不足之用。曾记得民国十二年,施银花、赵瑞花的第一副女班诞生後的一、二年内,在浙江各地演出当时营业不佳,收入甚微,生活非常清苦。师傅金荣水爱徒胜於女,特意按排「化缘戏」和「讨饭戏」上演,把得来钱分给艺徒们作零用。一次演「讨饭戏」《合同纸》,施银花扮田素贞,上街化缘.演得悲切动情,使人怜惜,俞小毛扮演的小尼姑,演来凶很可恶,叫人憎恨。观众在投掷铜板时.把目标对准小尼姑,逼得俞小毛逃下舞台。 「封箱戏」 指的是戏班盛暑歇夏、寒冬过年停演封箱前的一夜戏为封箱戏。 戏班散班各自回家休息,长者一月.短者十天。而戏班班主任往往在散班期解雇部分演员,重组班时也有新演员进班。而演员也有合同期满、另找他班的。 在这散班期.任何人都没工资,连回家川资地无着。有的低薪人员,甚至连回家没过年之费。在此种情况下,戏班就在封箱前演一、二夜封箱戏。而按戏班习俗惯例,收入全平分给「下八脚」(低薪的一般演员)。而「四柱头」(生旦净丑主要演员)不得享受。尽管她们无收入,但有姐妹情,故乐意支持。老板则为拢络人心,愿她们明年组班按期报到,定期开锣,也就甘心情愿吃点小亏。故而戏班就有此不成文的规矩。 「承头戏」 又叫「承戏」。它的合意与上述有本质之别.属戏班班主剥削的一种手段。 旧戏班都有一人领头,负责四处邀请演职员、勤杂人员组成戏班,这个领头人就是班主(後台老板),掌握一切大权。演职员统是他的雇员.为他演戏,由他支付包银。戏班到何处演出、戏价多少,由他作主归他所有。班主到戏馆去签订演出台同,俗称「承戏」。班主便巧立名目,规定戏班要为班主义演一夜或二夜「承头戏」。理由是他四处聘人员.东奔西跑承戏.而每到一地演出又要化钱买香烛请唐明里菩萨.求得演出大古大利,这一切都为戏班每人好,故义演一夜戏也理所当然。这种无理行为.不管人家愿意与否,他在每日发包银时倒扣.一个月只发二十八大或二十九天工资。如此刻薄行为,往往引起演职员不满.班主为平事态往往拉拢「四柱头」和主要琴师、鼓师,把她(他)们所扣下包银用红纸包好,暗中放到她们床上床头底下,愉愉送还。对广大演职员则在每月初一、月半的膳食中,加碗肉和豆腐,以堵人口。 「彩头戏」 顾名思义是讨个彩、求个利。这是戏班包括班主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愿望。为此彩头戏都在每年春节开锣第一、二天上演,意在开头利、全年喜。要远比目的必须选有号召力的戏上演,观众才会到剧场来,才能爆满,讨彩头便自然而得。上代的戏班师父们和演职员想出新春演出,也要给看戏的人讨个彩头,皆大欢喜,观众才会来戏院。因而「彩头戏」的内容一不能悲悲切切、二不能有「见红」即杀人流血的情节出现。要演喜闻乐见的喜剧。如常演《沉香扇》、《三看御妹》(又名《双连笔》)等大团圆结局的戏。让春节开年第一天进戏院看戏观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戏班也由此而得彩头。 「堂会戏」 又叫唱堂会。是戏班几个「角儿」被邀到富商大户家厅堂、客房面对观众清唱而得名,纯足为少数几个人寻欢作乐服务的。 旧时,官府、有财势的大富翁在喜庆寿诞或客宴时.为找乐趣凑热闹.仗着手中之权力,叫戏班的几个「红角儿」来家、上门唱戏。他们爱听甚麽就点甚麽戏。他们摆开筵席.要演员在席前桌旁清唱。自己边吃边喝边听戏,嘻嘻哈哈。酒兴来时,任意命演员斟酒陪饮,肆意调戏侮辱。酒罢留住演员陪宿.事後又迫其为妾,不属少见。为此,戏班人人反对唱堂会,奈旧时演员被贬为「戏子」,地位低贱怎能抗拒官府、豪门的淫威.致使多少年轻有为的姑娘,失身受辱,遗恨终身。 丁 一 一九八九年初稿.一九九二年重写 摘自《嵊讯》第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