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一叶兰舟凌波去 → 当前帖子
 
题目:旧书市自由谈 回复: 2 浏览: 908
^_^!
表情: 作者:linou 时间 2006-10-2 21:56:37 序号:456
 
  旧书市自由谈

杜 鹃

藏书,是一件让自己精神世界有一个良好享受的事,也是个能满足某种虚荣心的雅事,况且藏书还被一些人视为收藏界中最有文化层次的极品之事,更能让附庸风雅者趋之若鹜,大家谈藏书而不疲!
就一个普通的爱读书人而言,藏点书不过是个自然累积的过程,也不会因某种利益驱动而倾资购书,让老婆孩子没法吃饭,这种尚未走火入魔的读书人应是读书、藏书界的中坚。而对一个有藏书瘾的人而言,则会见想要的书欣喜若狂,几夜不眠而恋之,最后斥资购回,沉醉其中,这种被书所迷、见书痴恋的读书人是读书、藏书界的极致者,由于他们的悉心努力,使藏书界拥有了很多极品。同样,也因某种利益驱动而倾资购书,又能很快卖掉而赢得较可观的利润,这也成了当今藏书领域的新热点,不少人在“以书养书”的理念指引下,把藏书和买卖书很紧密地联了起来,而且经营有方,日子过得也真不错,也因为这些人,而加速了书的流动,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藏书界里来。我似乎是幸运地走过了上述三种人的路。
我也买了三十多年的书,自然累积的量也不少,同样,当没钱吃饭或想买更想要的书的时候,也会卖掉家里的书。最早是卖给旧书店的收购处,后来是送海王村中国书店拍卖,现在卖书的渠道多了,自然要比过去更轻松一些,我是只差没自己开店了。
就商言商,我有个最大的感受是∶在较高价值的收藏品中,书很少有做假的书,而其他收藏品则很难说了。做一个仿宋代的瓷瓶,会让好多人“吃药”,而要做一本仿宋代的书则累死也不讨好!这就是书市让人感觉的安全感。于是,我认为,藏书界是个知识量最丰富而又是利益较安全的的地方。自己能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知识,还能以保存的典籍升值获利,何乐不为?
当然,初涉书市而历史知识、版本知识少的人也不免要买点粗制滥造的东西,如一些现代做旧的抄本书。
所以,在刚入这一行时,首先要问的一句话就是∶这件东西值不值得做假?其次要看的是这件收藏品的其他相类似的东西,比如∶你喜欢收藏证件,你就要把这个证件的其他品种也看看,最好再学点有关证件方面的知识,然后比较一下,就能看出真假来了。
我曾见过一个购煤证,东西确实是真的,品相也好,卖主要价20元。可我仔细看了以后看出点问题,一是购煤证太新,没有那种用了一年的旧相,再说让卖煤工人捏过总要有点痕迹吧。二是购煤证上有大户之数,家有6人,但购煤记录却不很正常,有时是一个月50斤,有时是一个月120斤,而且也只填了几个月。于是我分析这个证有花头,后来一了解,也确实有花头。原来某单位拆迁后把一些空白的购煤证扔了,被人检去当老证件卖,又怕没使用过的卖不了好价钱,于是便乱填数字,盖了个模糊的发货章,充作老百姓家用过的老证件。
还有些证件由于原来制作简单,后来假冒就更容易了。比如现在有假的“文革” 袖章,红布印黄字都能做得和当年一样,印章也能乱真,蒙了不少人。好在这些袖章价钱还不贵,可你要是收了好多假袖章,那岂不是毫无真实的研究价值,而只能给剧团当道具了吗?
选定门路偷本事
不少人在刚开始收藏书时都有困惑,不知从哪儿入门好?我认为在这一行中其实有好多机会和门路,关键在于你的兴趣和选择。
先说说机会。这一行是和市场连在一起的,所以就有盈利和发展的机会。比如有人要大量追捧新文学一类书,新文学的书市价格就会涨一涨,这就是有盈利的机会。如这种青花瓷的市场稀有程度比较高,那么在一个时期内新文学书的市场价格只会上升,不会下跌。
再说说门路。这倒是我们藏书和做市场有区别的地方,因为你选了一种或几种收藏品种只是由于自已的兴趣爱好,而与市场兴衰不一定有关。可做市场的一定要关心选的门路能不能赚钱。比如你选择收藏甲骨,你个人爱好怎么玩都可以,但稀有程度和市场上需求量并不高,以后盈利的机会和市场发展很难预料。但如果你选择了收藏傅抱石的画,稀有程度和市场上需求量都很高,以后盈利的机会和市场发展就不难预料。
所以,对初入门者来说,怎样选择门路确实有个过程,当然也允许有个转向再选择的过程。可是有一个原则你也要知道∶收藏这一行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为首。
我的经验之一∶
初入行者最好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你有了兴趣才会有研究精神,才会废寝忘食地去把你的收藏搞好。
上海有位收藏易拉罐的朋友,收藏了完整的易拉罐数百个,尽管这易拉罐要作为古玩还要放上一百多年,可我觉得这种不随大流的收藏观念很好。
我的经验之二∶
你在选择收藏项目时也要独具只眼,独辟蹊径。你最好去选择一些有关部门不收藏的东西,比如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所收藏的专题,你最好别去和他们竞争,凭个人的收藏经历和财力,你不是他们的对手。当然,如果你撞上一件价廉物美的国宝,也千万别错过了。
上海有位收藏创刊号的朋友,他对创刊号有兴趣,也收藏了不少,可是他的创刊号基本都是近五十年的期刊,稀有程度不高且不说,国家有不少图书馆都藏有全套,收藏价值一点也不比创刊号低。而另一位收藏创刊号的朋友,除了拥有一些国家的图书馆所没有的创刊号外,还另辟蹊径,收藏了不少老的电影海报。这样就有了收藏的特异性,因为大量的老电影海报,恐怕只有电影厂或发行公司有,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地比较少,收藏界中的收藏者也不多,他一下子就成了佼佼者。
我的经验之三∶
初入这一行要注意收藏品位。这里的品位倒不是说收藏品种有什么高雅和低俗之分,而是说收藏品本身的品位。你在初入这一行时由于资金等问题可能会先玩些较低廉的东西,这也没什么。但我认为,在收藏时还是必须要具有行内人士公认的“真、精、新”观念的,你的收藏品只有具备了“真、精、新”的品位,才具有盈利和发展的机会。
所谓“真”,很好理解,尽量收藏真品,即使偶而收到些赝品,也是一些做得有品位的、可以供研究的赝品。如果一开始就因为资金不多或学识不多而收入了大量赝品,对收藏的过程来说有点漫长,而且代价太大。当然,如果你有意通过研究大量赝品而长学识则另当别论,以后搞一个赝品博物馆也可以。
而那个“精”字,却是一件让你有一定学识才能办到的事,除非你请一位高手替你掌眼。过去有个传说,著名画家陈半丁倾其所藏换进一幅石涛的画,这幅石涛的画应该也算是画得好的吧,可是后来被张大千说穿了那是他张大千的仿作。且不说这事的真假,单说能倾力而收藏一幅精品就很不容易,如果没有较深的艺术和收藏学识,收到精品的机会就不会多,就是看见了也会漏过去。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一个“新”,这不是指新的影印本书,而是指真的古旧书精品能保存至今还能像新的一样,这就很难得,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市场盈利发展的机会。初入门者能集中资金逐步增加自己藏品中“真、精、新”品位藏品的数量,我想这种收藏价值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
我的经验之四∶
初入这一行时要多看。你可以常去看拍卖会的预展,那里是学本事长见识的好地方。在那儿你可以见到一些博物馆都不会有、也不展出的收藏品,不管是真是假,你都可以近看远看,还能让工作人员取出来让你摸摸,丰富你的感性认识。同时,在一边听听有些来看预展的有识之士的评论,也能增加你的见识,使你对这些古玩有一个基本判断。
我的经验之五∶
你在初进这一行时,还要做到不声不响,埋头苦干一段时间,刚开始不要去惊动那些收藏家。这是因为这一行的特殊性,物以稀为贵,多一个人搞这一行的收藏,意味着多一个人在分占市场份额。和收藏同样物品的人保持一段距离,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利益冲突,免受误导,也能在侧面听到比较真实的信息,因为人家以为反正你不是这一行的,听了也没用。
当然,我这样说也不是说同行朋友不能交,可怎么交朋友不是进这一行要学的。如果你交了个诚实可靠的同行朋友,大家志同道合,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也不是件坏事。
见识多了谁怕谁
我们既然入了这一行,就要努力成为这一行中有点知识的人,虽然有时也会犯些低级错误,让人嗤笑。可是由于这一行也是个学到老学不尽的地方,所以大家尽可以放心,看了一辈子书的老法师也会同样犯低级错误的,何况我们呢?
要逐步加深藏书方面的修养,有一些书是不可不看的,比如那些古旧书收藏方面的入门书、专业鉴定方面的书、书籍市场的行情书。当然看书是一回事,在实践中会不会用和用没用错地方那是另一回事。
我的经验之一∶
我认为你要做这一行,就要把这一行的资料尽可能看一遍。假如你要进收藏新文学书这一行,就该把新文学书这一行的资料收集一下,把新文学书收藏界的情况了解一下,这样才能在别的新文学书收藏者聊天时,你不至于听不懂。
看书看信息,要从古旧书收藏方面的入门书看起,然后再看专业鉴定方面的书,多看一点图录,再和一些展品比较一下,这样就容易记得住。然后再看古玩市场的行情书、有关市场和拍卖的新闻报道,这样就会对这个领域有个总体的把握,要出错也不会有大错。
我的经验之二∶
你在看任何关于你这一行的信息时,千万要多比较,不要相信有些人在故作惊人地炒作新闻,因为炒作新闻的目的大多是炒作市场。当然“炒作新闻”中不排除炒作者的无知和报社的牟利。但你只有见多识广才能不为所动,而对那些低级的炒作嗤之以鼻。
这儿举几个例子,说说新闻炒作的无知和炒作的手法。
不久前,报上发表了一个消息∶在某地发现了一部保存完好的中国古书《康熙字典》,这部书有了近三百年的历史还是触手如新,而且可能是目前唯一的一部了。
这种消息大半是出于收藏者之口,再让记者一传写,于是成了一个新发现,颇能让一些外行的人们发生兴趣,认为有三百年历史的古书保存不易。其实在内行看来,这样的书多得很,且不说国家的图书馆里有,私人收藏中也不会少。而且保存三百年还完好如新的书在中国并不少,因为中国是个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又是印刷术的发明国家,在中国,保存完好的宋代刻本也有不少,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更不用说众多的明代刻本。因此有三百年历史的清刻本,在中国并不足为奇,这部《康熙字典》也不是被禁毁的书。所以,我认为,这个新闻的出现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写新闻的人见识太少。
另一则消息就有些炒作的味道∶在某地发现了一本文化大革命时期印刷的特小型毛主席著作,现在市场价高不可测,有人曾出价3000元,主人也不肯卖。
其实这本特小型毛主席著作也就是256开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印了不少,可能在某地已少见,但可以相信并不是稀罕之物。关键在于这个新闻标了个3000元的价,让其他拥有这本书的人怦然心动,也让没有这本书的人以为真的是这么回事,而去大量收购,这样,炒作就成功了。
还有一则消息∶在某地的拍卖会上,涌出不少精美拍品,有不少名家大作得到竞拍者的追捧,一幅作品由2000元起拍,被叫至30000元落槌,整个拍卖会场面火爆,成交量高达85%。
对这种消息,你可别轻易相信,你如果经常去拍卖会看看,就会知道哪个时期是拍卖会的兴旺期,哪个时期是拍卖会的衰退期。把拍卖会的大趋势看好了,一次拍卖会是否会火爆,成交量是否有85%,你心里肯定一清二楚。
因此,我认为,你在入这一行时一定要多看多了解情况,要不还真会上当。前几年,上海的连环画市场炒得火爆,不少外地朋友看了报纸上的轰动新闻,来上海时就带了一些连环画去文庙旧书市场卖,以为真像报纸上说的一本连环画能卖个千把元钱。可到了上海就大呼上当了,原来那家报纸并没有讲连环画的品种、品相,只讲了一次拍卖会的空前盛况,炒作内幕是要隔了一段时间才会说的。
关公真的战秦琼
现代做假也有个层次问题,那就是造假者的文化程度和学识。
我在上海的藏宝楼古玩市场中曾看见过一些民国时期的委任状,上面有大红关防大印,宣纸也显得有些旧,可是细细一看,这些委任状就露了馅。原来毛病出在这些委任状都是用电脑打印的,笔划间还有打印机留下了阶梯形痕迹。如果有人买了这些委任状,每张30到50元钱倒还是小事,但有什么用呢?这些电脑打印的国民政府委任状都是臆造出来的,国民政府当时根本就没有这种委任状。
还有一次在一个地摊上,一个老板给我看他新收到江西苏区的纸币,花样图案和颜色似乎都和当时苏区纸币差不多,然而我看到纸币上用了一种字体是现在才有的舒同体,就对老板笑道∶“这是新印的假币。” 老板问我∶“为什么?” 我告诉他,舒同是老红军,著名书法家,但舒同体作为印刷体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在三十年代是不可能用舒同体排版印纸币的。他听了以后只有苦笑了。
像这样一些例子,属于造假者急于造假蒙人,而且他们的无知也只能蒙一些初入行的爱好者,尽管这些伪造的东西是会卖掉一些的,可获利也不会很大。
而另一件小事让我差点走眼,是我永远难忘的。
在九十年代初,我在北京琉璃厂看见一件“毛泽东手书的信”,那个店老板开价1300元,我说最低多少钱,他说最低700元。
我还认为捡了个“漏”呢!就细细地看了起来。那是一封用毛笔书写的信,共6页,毛边纸的红印八行信纸,在左上有还有铅笔写的页号。第一页上即书∶“林彪、恩来、伯达、康生、江青转少奇、小平同志”,信中内容是讲文化大革命的必要和一些方法。因为我对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的言论比较熟悉,对毛泽东的手迹也非常熟悉,所以看了这封信,倒也不认为这封信的内容和字体有什么问题。
然而,看了这手龙飞凤舞几可乱真的“毛泽东手书” ,再看了最后一页上写信的日期,仔细一想,让我找到了一个毛病,还就是这个毛病,把一切都否定了。因为这封信写于1967年8月,而当时刘少奇、邓小平已被审查,毛泽东写信时已不可能让林彪等人转信给刘少奇、邓小平,这封信要是在1966年8月写还是可能的,而在1967年初也已没有可能,何况是8月。
好险!我的文化大革命知识帮了我,不使我差点犯了个历史性的错误,一心想捡“漏”反而差点被别人逮着了。
不过,我还是真佩服北京造假者的一手好字,那个“精、气、神”还真是练了好些日子“毛泽东手书”呢!
把那件“毛泽东手书”的信还给了老板,拐个弯走近别一个店铺的柜台,却见到里面赫然放着又一幅“毛泽东手书”,这是赠他的卫士长李银桥的一幅题字∶“光明在前”。这回我连价钱也懒得问了,就此也明白了北京造假者是乘着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也来凑个热闹。
不要迷信签名本
签名本的玩家渐渐多了起来,这是好事。
前一段时期听说北京人在疯狂收藏名人信札,于是签名本也将有升值潜力,于是上海和其他城市的收藏者也紧跟而去,都玩起了签名本。
我想起了我在北京琉璃厂买到的一些签名本,那实在是无意中得宝。那时好像还没有收藏热,也没有书籍的拍卖,签名本、名人书信远没现在炒得那么高。而我有幸在一堆五十年代出版的书中翻出了一些签名本,看看标价还真不贵,巴金赠送曹葆华的那本《华沙的节日》才八角钱,我猜想这是曹家卖给中国书店的,当时收购价也太便宜了,大家都对名人家里流出的名人签名本无所谓!
后来又过了几年,我在上海的福佑路地摊上挑到了一本巴金的签名本,这是他的译作,方型本子,五十年代的巴金签名总是那么潇洒自如,让人心驰神往。这个签名本也才20元钱,我也算是检了个“漏”。
就签名本的收藏家而言,量多面广的可能是那位主持晚报“读书乐”专栏的米舒先生,其他藏龙卧虎之士就大多在隐姓埋名了。据说外地还有不少高人,自然不能小看。但我想当今一些领导同志其实也是签名本的一大藏家,由于他们的地位和交际范围等条件,有多年积累而有上万种签名本应该不是难事。
撇开收藏量不提,新手要玩些签名本也可自开新路。比如,集邮有专题,收藏签名本何尝又不可呢?当今流行过“美女作家”,如有人能收藏一批“美女作家”的签名本,并能点评一下这些作家的签名和性格等等,未尝不是一种新的研究。
而我来泼冷水,是让大家不要迷信签名本。即使对名人签名本的本身也应有所选择,名人的成名作品、精品自然有身价,可是有些平庸之作是不敢恭维的,除非你发誓要把这名人的所有作品签名本都收藏到。
现在出版业发达了,好像出书就和出黑板报一样容易,为了促销而经常组织作者进行签名活动,所以在文庙旧书市场,你一不小心就会翻到一本签名本。所以那些自产自销的签名本,作品质量不高,似乎是个签名本,但又没有收藏价值,放在家里还占空间,买来时也化了一些钱,就有点没意思了。对这种签名本,我劝大家不屑一顾。
而我来泼冷水,是让大家不要迷信签名本。众所周知,字画已因为作假而声誉大跌,字画中关键的书画家签名也令鉴定家大为头疼。而名人签名本也不例外,既然有人肯出高价追捧,也会有人受利益驱动而去作假。旧书还难找,新书买上几十本,摹仿名人签名不要太便当!
记得有次拍卖会上见过钱化佛先生的一个名人签名小册页,他居然把一些名人签名真迹和印刷品上的签名剪裁在一本册页上,倒也蔚为大观。如有些签名本收藏者也能由此而编印一些名人签名选或辞典之类的书,岂不造福后人。当然,这也会为伪造者提供方便!

表情: 作者:老侬 时间 2006-10-9 20:34:50 序号:474
^_^!
回复内容:
 
表情: 作者:jhyf 时间 2007-2-18 13:29:38 序号:653
^_^!
回复内容:
  老大经验丰富,非常老到,但现在浮躁得很,恐怕少有人会下功夫以此去挣钱。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东方文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